当废墟变成直播间
深夜,四下无人
废弃的居民楼、工厂、酒店里
阴风阵阵
好像有人影飘过......
这不是恐怖片
而是网上“废墟探险直播”里的画面
标榜“探索未知”的城市废墟探险活动
不是最近才有的
社交平台上
有很多以此为创作主题的博主、主播
但最近记者发现
“探险”“勇敢”“刺激”的标签下
出现了不少问题
擅自乱闯,有风险
白晓(化名)是一名“城市废墟探险”主播,他告诉记者,他的很多粉丝都对城市废墟探险充满好奇,但无法或者没有胆量来到这里,探险直播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
然而,随着废墟探险热度上升,越来越多的人仅凭兴趣就盲目地冲进了废墟,忽视了可能存在的风险。
“探险的场地有废弃医院、厂房,还有荒郊野岭,这些地方并不安全,甚至有不少建筑都是危房,如果没有经验和专业设备,很容易在里面遇到危险,尤其是对未成年人来说。”白晓说。
在社交平台上搜索关键词,也会弹出安全提示。
记者注意到,白晓从不回复询问废墟地址的留言。
不透露废墟具体地址,这是废墟探险领域的“行规”。在豆瓣的废墟探索小组里,人们把这条规矩写进了组规。
一方面,是为了保留神秘感,维护探索的乐趣;另一方面,则是为了保护废墟不受破坏。白晓表示,很多废墟都处在无人看管的状态,一些人会去搞破坏,砸窗、破门甚至点燃烟饼以“制造氛围”,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另外,无人管理的废墟,也不一定是“无主之地”。除了流浪动物、蚊虫叮咬,还有可能会遇到流浪人员。
前几年,辽宁大连还发生过“误把民宅当废墟”的乌龙事件。男子傅某是废墟探险主播,深夜闯入两处民宅,以为此地已经拆迁、无人居住,户主连忙报警,最终,傅某因其行为构成非法侵入他人住宅、非法携带管制器具,受到行政拘留5日、罚款400元的处罚。
废墟并非法外之地
在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法律系主任郑宁看来,如果是去废弃无人看管的地方直播,这种行为一般不具有违法性,但是有一定危险性。如果私自进入有保安看守的废墟,或是上了锁、有封条等的废墟进行直播探险,则可能会被认定为非法搜查或非法侵入。
北京瀛和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朱木军律师告诉记者,虽然是废墟,很多场所还是有产权单位的,对于破坏围栏、门窗等方式进入废墟,或者在废墟探险时故意毁坏里面东西的,可能因损坏公私财物触犯治安管理处罚法,甚至是刑法。
天津:工业遗迹旧厂房
根据《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要求,网络信息内容生产者应当采取措施,防范和抵制制作、复制、发布含有可能引发未成年人模仿不安全行为和违反社会公德行为、诱导未成年人不良嗜好的和其他对网络生态造成不良影响的内容,及其他对网络生态造成不良影响的内容的信息。
郑宁说,废墟探险类主播应通过文字注明的方式作出警告提示,如标明“危险行为,请勿模仿”等。若未进行警示标注,有观众观看后进行模仿造成受伤等不良后果的,主播及平台均需承担相应责任。
但记者发现,绝大部分主播并未在直播和直播回放的显著位置进行安全提醒,甚至还有一些博主会在探险笔记中写明废墟具体位置。
探险是假,变现是真
有主播为了进行废墟探险,身陷险境。
有着“中国第一鬼村”之称的荒废村庄封门村火了之后,2021年2月年轻的探险主播薛某决定只身前往封门村直播,结果没想到在山上转悠了5个多小时还没找到封门村,想要下山时却找不到路。又累又怕的薛某只得打电话报警,在警察的帮助下才安全下了山。
“如果主播为了刺激,在废墟探险中出了问题,很多废墟场所是有产权单位的,作为废墟的产权单位,有义务在废墟的入口设置警示标识,或用护栏进行围挡,甚至派专人看护。如果进入者不顾劝阻强行进入废墟,出现了意外伤害,产权单位已经尽到了告知义务,后果将全部由进入者自行承担,也就是一般按照自甘风险规则由主播自己承担责任。”朱木军说。
他进一步介绍说,如果存在参与者、组织者角色,自甘风险规则免除的是参加者的一般过失责任,组织者侵权责任仍适用安全保障义务规则。组织者对可能发生的危险和损害有最大可能的预见性,应当从全体参与者的人身财产利益出发,充分履行通知、排查、告知、提醒、注意等义务,尽量回避或者降低活动的风险,确保安全,未能履行安全保障义务导致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北京瀛和律师事务所律师李光前认为,《网络主播行为规范》中规定,对于需要较高专业水平(如医疗卫生、财经金融、法律、教育)的直播内容,主播应取得相应执业资质,并向直播平台进行执业资质报备,直播平台应对主播进行资质审核及备案。废墟探险类直播也应被列入监管审核。
“城市废墟探险具有一定的危险性,面向公众直播会带来一定的模仿效应,为了主播安全与一般公众利益,可以考虑从行业协会自律规则与直播平台管理规则方面,加强对废墟探险主播行为、内容进行规范、引导。”李光前建议。
他还提到,民法典规定,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废墟探险本身具有一定危险性,作为废墟探险主播,有一定的提示义务。平台可以事前在管理规则中与主播约定提示义务,事中通过技术手段对直播内容加强监管,对于未尽到提醒义务的主播,可以根据管理规则与约定,对本次直播进行即时限制,并要求主播承担相应违约、违规责任。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建议,一方面要畅通用户的举报体系,落实直播实时巡查机制;另外一方面平台可以事前与主播约定提示义务,事中通过技术手段对直播内容进行监管。同时,对直播间里靠骗、靠违法行为去获取流量的主播以及背后的机构,应当及时采取必要措施,加大惩罚力度,要求其承担相应的违约违规责任。
来源:央视网综合法治日报、看看新闻
- 【上一篇】拿军装当“流量密码”?军报发声!
- 【下一篇】2023年3月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受理处置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