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时间:

当前位置: 首页 > 网络安全 > 安全动态 >

招生谣言“众生相”:高大上“傍官网”善伪装

发布时间:2019-08-07

  2019年高考进入招录阶段,各类虚假招生宣传和欺诈行为趁虚而入。考生和家长应高度警惕,严加防范,维护好自身权益。

  一、高招骗局形式多样,谣言频出切勿中招

  1. 伪造教育主管部门文件,捏造虚假“教育新政”

  案例:近日,有网传消息称,“2019年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实行新政,新入学的学生必须将学年制延长至专科三年,本科四年,并且加考高等数学、微积分”。

  7月13日,教育部发布声明:2019年未印发所谓的“《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的通知”,相关内容纯属谣言。

微信图片_20190807083352.jpg

教育部网站截图


  2. 冒充官网官微骗取考生个人信息

  案例:2019年7月,有人假冒“上海招考热线”网站(域名:021xueli.com)和微信公众号(微信号:shzkrx),并涉嫌通过伪造报名页面骗取考生个人信息。

微信图片_20190807083437.jpg

真假网站对比

微信图片_20190807083516.jpg

假冒网站填表信息

  警方介绍,自该假冒网站搭建以来,非法获取考生信息达一万余条,共非法获利十余万元。目前,犯罪嫌疑人徐某某已被刑事拘留。

  3. 号称拥有自主招生名额,定向专攻“低分考生”

  案例:老罗自称是高校老师,手中握有知名院校的自主招生名额,只要收取每人25万余元的活动经费,即可以低分录取。高考结束后,这些找老罗“办事”的毕业生并没有收到录取通知书。

  事实上,自主招生需由考生提出申请,所在学校提供推荐材料,并由高校单独组织考核。所谓“额外自主招生名额”都是谣言和骗局。(据央视网报道)


  二、多措并举持续打击,阳光招生保障公平

  对于虚假、欺骗性招生宣传,管理部门予以持续性的严厉打击。

  1. 阳光招录,从制度上保障公平

  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2019年高校自主招生工作的通知》,从招生政策、招生程序、加强监管等方面提出了规范高校自主招生的“十严格”要求,进一步增强高校选才的科学性和公平性。

微信图片_20190807083625.jpg

教育部网站截图

  同时,教育部与各省区市签订2019年高考安全责任书,并印发通知要求各地各校严格规范招生秩序,严格执行高校考试招生“八项基本要求”和“30个不得”、招生信息“十公开”等规定。

微信图片_20190807083711.jpg

教育部网站截图

  2. 联合执法,从整治上形成合力

  针对网上仿冒官方招生违法行为,教育部会同中央网信办、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对志愿填报指导类APP、网站和机构进行集中调查,对存在违法行为的,予以坚决打击。

  部分志愿填报咨询收费网站出现在搜索结果前列,影响考生和家长的判断,存在安全风险。针对此种现象,教育部会同中央网信办、公安部要求各搜索引擎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加强社会服务,将各省(区、市)招生考试机构网站优先推送至最前列,便于考生准确查询。

微信图片_20190807083749.jpg

教育部网站截图

  3. 及时提醒,从源头上加强预防

  2019年高考,教育部门和网信部门、公安机关向全社会发布了高考谣言提醒。在高考成绩公布查询之际,再次发布高招录取谣言提醒。通过真实案例,揭露关于高考、招录阶段常见的谣言套路,并提供了识别防范方法和注意事项,及时提醒考生和家长加强防范,不为谣言所惑。


  三、虚假承诺勿信勿传,立足自身严加防范

  高考虚假招生频现,引发网民热议。数据显示,整个七月高招季,该话题在各大社交平台保持较高热度。

微信图片_20190807083903.jpg

虚假招生相关信息趋势图 来源:新华睿思数据平台

  有评论分析称,虚假招生之所以存在,有多方面原因。一方面,虚假招生的巨大利益,让一些人敢于铤而走险。另一方面,不法分子利用考生和家长的“信息弱势”,以及“病急乱投医”的急切心情,设置相关骗局,引诱家长上当。

  杜绝各类虚假招生和欺诈行为,一方面,相关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提升违法违规成本;另一方面要做到信息公开透明,让家长、学生了解相关招生政策,不轻信虚假承诺,从自身做起,维护高考公平。


中共河南省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 河南省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邮编:450008   豫ICP备17047339号  技术支持:大河数字
  • 二维码手机站
  • 二维码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