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时间:

当前位置: 首页 > 网络传播 > 传播工作 >

6大经验!用短视频对外讲好“中国抗疫故事”

发布时间:2020-09-07

疫情期间,十五集短视频《瑞恩的平安日志》逐渐走红网络,在国内外社交平台上均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该视频为何能在海外受到广泛关注并赢得良好口碑?其背后遵循了怎样的传播规律?

《瑞恩的平安日志》短视频片段

以“小”见“大”

小处着手是一种技巧,用小人物、小故事去展现大场景、大道理,越来越成为学界及业界的共识。

《瑞恩的平安日志》系列短视频的主人公是一个在中国工作的普通美国人瑞恩,他以生活影像日记(Vlog)的形式,展示和分享了疫情期间在中国的所见、所闻、所感,并得到海外观众的普遍认可。

在《瑞恩的平安日志》中,我们通篇看不到高大上的叙事,也看不到专业的灯光、舞美、特效、道具、器材。

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小人物。连主人公瑞恩也不过是在中国工作生活了三年的大学教师。他通过捕捉身边的人物和故事,将中国普通公众在疫情期间的生活细节,真实客观地呈现在镜头中。

我们看到的是一组组小镜头,如北京的地铁站、社区的农贸市场,等等。但恰恰是真实细节的精准讲述,构成了一幅幅打动人心的画卷,也使观众自然地联想到中国抗疫的巨幅画面。

海外网友Trickfoot在观看视频后评论道:“视频做得特别好,它用一种非常草根的形式来展现我们很多人正在经历的生活。”

以“短”见“长”

5G、AI等新技术加速推动我们进入短视频时代。与传统的电影、纪录片等相比,短视频因其短、精、快、易于分享、方便互动等特点,更能适应人们碎片化阅读和时时处处分享、互动的习惯。

《瑞恩的平安日志·防治病毒的中国经验》

“互联网女皇”玛丽·米克尔发布的《2019年的互联网趋势报告》认为,短视频是互联网时长红利唯一的增长入口。

《瑞恩的平安日志》每集均不超过5分钟,这样的体量能满足受众随时随地移动观看和时间碎片化的需求。当然,虽然时长较短,但并不妨碍内容的丰满。由于每一集的话题比较集中,而且主人公挖掘了大量的背景资料,使得故事很有纵深感和延展感。

以“平凡”见“非凡”

几乎与抗疫同步,国内外出现了很多以中国抗疫为主题的短视频,让世界人民了解到疫情背景下中国的社会治理、中国民众的精神面貌和中国的抗疫举措成效等。


例如,中联部信息传播局联合国家广电总局国际合作司、传媒机构管理司和国家卫健委宣传司等制作推出五集动画短视频《新冠肺炎预防指南》,国家广电总局国际合作司联合中国公共外交协会共同出品了中外联合抗疫系列短视频,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纪录频道制作了九集融媒体短视频《武汉:我的战“疫”日记》,湖北广播电视台和腾讯视频联合出品了《非常手记》,武汉网友“蜘蛛猴面包”推出《武汉日记2020》……

“伟大出自平凡,英雄来自人民。”这些以中国抗疫为主题的短视频,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主人公的身份都很普通,他们所做的工作也很平凡,但恰恰是这种平凡和普通,反映了疫情下中国表现出的“不凡”。

《瑞恩的平安日志》中,主人公以在中国的亲眼所见、亲身体会的真实生活为素材,以给家人录制视频报平安的“一封家书”式的表达形式,辅以“亲身体验和新闻解读”的节目形式,生动展现了中国抗疫的非凡举措和成效。

《瑞恩的平安日志·蔬菜王国》

比如,在第六集《蔬菜王国》中,主人公通过对比中国超市的菜架和很多其他国家超市的菜架,揭示了中国究竟如何持续满足数量庞大的普通老百姓的日常需求,进而彰显了中国危机治理的特点和优势。

以“故事”代替“说理”

讲故事是最佳的国际传播方式。深刻的道理宜通过生动的故事来打动人、说服人。在讲故事时,我们应少一些抽象概念,多一些客观事实;少一些宏大道理,多一些具体事例,这样才能更有效果。人是中国故事的核心要素。

《瑞恩的平安日志》一直是在讲人的故事,讲自己的故事,讲他身边朋友的故事。不论是《我要上前线》中奔赴武汉支援的北京医院的骨科护士王青,还是《公益路不缺席》中为疫区筹集物资的茶叶店老板等,都是瑞恩生活中的朋友。

瑞恩把更多的情绪和思考融在镜头里,而不是在解说词中循循善诱,让人悟道。观众通过一个个小故事,看到了中国人共克时艰的决心,体会到了团结一致的中国精神。

以“呈现”代替“告诉”

面对同样的事物,不同的文化语境会产生不同的理解,更不用说意识形态导致的习惯性偏见。

实践证明,真实客观的中国与他者想象的中国之间,一直存在很大的差异。特别是疫情期间,中国实际发生的事情和西方人的认知之间存在很大脱节,大多数西方人根本不知道中国是什么样子。

如果一味地以“告诉”的姿态,迫不及待地以我们的经验和结论传授他人,他们可能还接受不了,或者觉得很怪异。

在《瑞恩的平安日志》中,主人公就将视角下沉到平凡的日常细节,着力通过日常叙事和生动细节,带给观众与环境更直接的联系。

例如,他通过记录自己下楼取快递的全过程,展示了如何戴口罩和洗手,等等。这样的展示很真实,也很自然,观众接受起来就会减少距离感。

image.png

《瑞恩的平安日志》短视频截图

以“对话”代替“说教”

对外传播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平等对话、将心比心,一大禁忌是居高临下、指手画脚,另一个禁忌是喃喃自语、自说自话。特别是当面对重大灾情时,用冷静、理性、客观的视角去展示,不把观点强加给受众是我们应保持的一种底线。

《瑞恩的平安日志》从每一集的主题设计开始就带有“对话”意识。主人公一直以温暖自然的语态,及时回应海外民众关心的话题,如“一个外国人在北京的生活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中国能够在10天建起一座医院”“在疫情宅家期间上亿中国人怎样继续工作与学习”,等等。

通过这种“对话”与“答疑”,实现了很好的效果。据瑞恩介绍,他的一些朋友原本非常反对“隔离”,反对戴口罩,但在看了视频后,已经开始看到“隔离”的好处并戴上了口罩。

目前,新冠肺炎疫情还在全球蔓延,抗疫仍是国际社会面临的严峻课题。由于中国较早控制住了国内疫情并及时开展全球抗疫合作、提供抗疫援助,中国抗疫故事正在源源不断进入国际舆论场。随之而来的既有越来越多的称赞和感恩,也有不少污名化现象和奇谈怪论。

我们需要更多真实、客观、全面的中国抗疫故事被记录、被展示。这其中,短视频可以发挥更大作用。正如德国柏林艺术大学媒体学者哈德克所称:“疫情正在改变纪录片的模式。”

可以预见,短视频将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持续增多,我们也期待有更多的中国抗疫故事被讲好、被接纳、被认同。

来源:“网络传播杂志”微信公众号

中共河南省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 河南省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邮编:450008   豫ICP备17047339号  技术支持:大河数字
  • 二维码手机站
  • 二维码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