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时间:

当前位置: 首页 > 网络传播 > 传播工作 >

思念,因网跨越大山

发布时间:2019-01-16

      核心阅读

  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离不开亲情浇灌。云南深度贫困县会泽县,4.5万余名留守儿童与父母隔着重重大山。山里的通信条件不好,最通畅便捷的,就是学校。一个个亲情聊天室,就建在学校里面。

  聊天室房间不大,设备也不怎么先进,但一块块屏幕将山里的孩子与山外的父母连接起来,见证着数不尽的欢笑与泪水,也分享着跨越距离的思念与爱。

  大海乡草山,海拔3200米。

  会泽县大海小学就坐落在这里,这里是云南曲靖市海拔最高的一所小学。

  开门是山,往远处眺望,层峦叠嶂的大山好像没有尽头。地处乌蒙山深处的会泽县,是云南省27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外出务工撑起了当地脱贫致富一片天,但30万务工大军的背后却是4.5万余名留守儿童。

  “丁零丁零……”在大海小学一个不足10平方米的房间里,铃声此起彼伏,几块平板电脑前,孩子们在和父母聊天。

  从2018年1月开始,会泽县教育局开始在学校铺开亲情聊天室的建设,利用视频通话等形式,加强孩子和父母的联系。房间虽小,设备也不是最先进的,但这样的聊天室却成了孩子们最喜欢的地方。

  亲情专线,把家人的思念带到海拔3000米的山寨

  元旦刚过,一夜之间,山上已是白雪皑皑,进出大山的公路上也结上了薄薄的一层冰,山间小路更是被积雪覆盖。

  在这风雪交加的路途上,成群结伴上学的孩子格外引人注目。学生都是附近村子里的,走到大海小学,短的也要半个小时,最长的路途要近两个小时,3000多米海拔高的山上,寒风吹得孩子脸上红扑扑的。

  沿着弯弯扭扭的山路向前走,沿途的信号不大稳定,时好时坏,等看到手机信号近乎满格的时候,就知道大海小学快要到了。山里的通信条件并不好,有些地方甚至还处在失联状态,最通畅便捷的,就是在学校。

  最近几年,县里在教育基础设施上加强投入,学校成为村里甚至乡镇上最好的房子。大海小学校长高官波介绍,校舍质量提高,基本设备满足教学,各种互联网技术也在教学中得到运用。

  “但是,教育的意义不只是学习,也包括真正让孩子们成人、成才。尤其是小学阶段,无论学校教育如何提升与弥补,都不可能完全替代家庭亲人的慰藉。” 大海乡中心学校校长张明学介绍,整个大海乡17所小学,1400余人,而留守儿童就占到了半数以上。

  在全县还没有全面铺开亲情聊天室的建设时,大海乡就已经设置了“亲情专线”。

  “有的孩子日常也可以通过手表电话和父母联系,但很多孩子家里条件差,想要用电子设备,都得到学校中来。”高官波说,“学校有信号、有设备,还专门设置了一个聊天室,孩子们有需求时,跟学校申请就可以了。”

  聊天室的桌子上,放着厚厚一沓通讯录和通话记录,详细地记录着每个学生的家长联系方式以及每次学生和父母的通话时长。长长短短的通话记录讲不完所有的故事,每一个简短记录的背后都是一个家庭的短暂“相见”。

  儿童之家,569个孩子在这里跟亲人说悄悄话

  与大海小学不同,会泽县娜姑镇石门坎小学是全寄宿制学校,569个学生中留守儿童就有290个,双亲都在外的有150个。平日里,校长赵书玉最挂心的,除了学生的安全问题,就是他们的心理健康。

  “低年级和高年级学生情况不同,低年级的小孩刚刚跟父母分开,很不适应,学校要教导他们如何独立生活。高年级的开始懂事了,知道的事也多了,但也更敏感,很多事情压在心里都不说。”赵书玉说。

  因为寄宿制管理,学生们不能用智能手机。学校就建起了亲情聊天室,还取了个温馨的名字,叫“儿童之家”,里面陈设着电话、平板电脑等各种各样的联系工具。

  每到课间、午休时,“儿童之家”外面就排起了长队。有时,队伍太长,有的孩子刚刚排到,又到了上课的时间,只能下节课课后再来。赵书玉计划着,等条件成熟时,给“儿童之家”再增加几台设备。

  孩子们聊天的话题多种多样:作文被老师表扬了,生病了,关心父母的生活情况……想念的时候,视频里见上一面,成为最好的慰藉。

  “知道亏欠孩子,但家里负担重,老人又病着,不出去挣钱也不行。”在昆明务工的李顺仙小两口最近刚刚回到会泽,家里两个孩子一个六年级、一个四年级,在大人不在家的时候,两个小孩相互照顾。

  “手机我们是从来都不关机的,怕的就是孩子找。”因为读书少,小学四年级都没念完,刚成年就进城打工的李顺仙在视频聊天中最爱叮嘱的,就是让孩子好好读书。“吃了没读书的苦,就希望他们能更好一点。”

  好在两个女儿争气,成绩在班上都是名列前茅,姐姐还是班上的优秀学生干部,让夫妻俩省了不少心。年后不久,小两口还得继续出去。“现在联系方便很多,想见的时候也能视频,比过去好了。”李顺仙说。

  山里山外,“一块屏”沟通亲情、跨越山海

  “妈妈,我演讲比赛拿奖了。”

  “奶奶和弟弟最近身体都挺好的,我也挺好的。”

  “爸爸,你白头发又多了,天天早出晚归要注意身体。”

  平板电脑面前,李艳丽争分夺秒地跟父母汇报着最近学校和家里的情况,还不忘时时关心父母的身体。年仅12岁的她,是会泽大海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因为父母常年打工在外,小小年纪的她表现出了超出同龄孩子的成熟。

  自从学校设置了亲情聊天室,同父母视频聊天,就成为她每个月最期盼的事情。屏幕另一头的父母说得不多,看见宝贝女儿,一直乐呵呵地笑着,“要听老师的话,要和同学好好相处……”每次通话,父母都要反复叮嘱,几乎成为惯例的结束语。

  放下平板电脑的她笑容渐渐收起,坚强的小脸上才显出几分失落的神色,但很快又振作起来,“快过年了,爸妈就要回来了”。事实上,她没有告诉父母的是,最近降温了,好多同学有点感冒,马上要期末考了,自己也有点紧张。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在大山里,这句话可以说是很多像李艳丽一样的孩子的真实写照,要照顾弟弟妹妹,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上了年纪,放学回家还要割草喂猪,帮老人收粮食、做饭,但这些李艳丽从来没有跟父母诉过苦,在学校,她也一直是学习成绩综合排名第一的好学生。

  视频聊天里,李艳丽最喜欢听父母讲在外面又发生了什么事,偶尔也跟父母讲讲最近在读什么书。“《老人与海》我已经看了第二遍了,我喜欢那种坚持不懈、永不放弃的精神。”这本书是上一次过年,父母从昆明带回来的,有时李艳丽也会讲讲读后感给父母听。“他们说,今年会再给我带回几本新书。”

  “想爸爸妈妈吗?”“想!”“想他们回来吗?”李艳丽这时抿了抿嘴唇,想了会儿说,“不想,我知道条件不允许,他们都是为了我们。”

  近年来,会泽全县累计转移就业34.3万人次,常年在外务工人员也有30万余人。而这些走出去的父母们不仅成为全县脱贫攻坚的有力支撑,带给孩子们的更是一片新的天地。昆明、上海、北京……父母们提起过的城市成为子女向往的地方。“以后想去大城市念大学”“想当个老师”……孩子的愿望质朴又真实。

  无论是老师、家长,还是学校里的学生,都知道只有依靠读书,才能真正走出大山。走出去,又回来,带着更多的人走出去,成了很多人心里的愿望。10个孩子里面,有半数以上的愿望是成为老师。“阻隔贫困代际传递,通过教育改变命运”,这是口号,也是目标。

  也正因为此,兴学重教在会泽蔚然成风。仅在近5年里,会泽就有98名学生被北大、清华录取,7580名学生被全国重点大学录取,22981名学生被本科院校录取。而这些学生中,绝大部分都来自那些边远山区。

  一边不舍又一边坚定向外走的,是这些离开大山的父母们;一边思念又一边坚强拼搏的,是这些留在大山里的孩子们。尽管一年甚至两三年,他们才能见上一面,但值得庆幸的是,技术的发展可以跨越距离,教育的关照可以呵护童年,一根网线传递的,是不能割舍、互相鼓励、互相关心的亲情。(记者 李茂颖)

(原标题:厚厚一沓通话记录背后,是一个个家庭的亲情连线 思念,跨越大山)


中共河南省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 河南省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邮编:450008   豫ICP备17047339号  技术支持:大河数字
  • 二维码手机站
  • 二维码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