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时间:

当前位置: 首页 > 网络传播 > 传播工作 >

如何让党的创新理论“入网乘云”?来看这些好做法

发布时间:2021-04-26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兴起,基层理论宣讲工作也遇到新挑战。今年是建党100周年,走过100年辉煌岁月的中国共产党,在不断发展壮大中,形成深厚且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互联网 +”时代,如何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飞”向更多年轻人?



福建宁德:草根组成的“学习大军”



在福建宁德,有这样一群自发形成的草根志愿者队伍 ——上至 80 多岁的老人,下到 20 岁出头的青年,他们的日常身份是机关干部、公安干警、部队战士、记者、教师、大学生志愿者、古诗词专家等。他们被称为“学习大军”,“学习”是他们在工作之余自发做的事。


宁德,是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工作过的地方。2014 年1月7日,宁德市一群年轻志愿者自发成立“学习大军”,目的是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坚定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7 年来,“学习大军”这支队伍走出一条网上理论宣传的新路,先后获得全国优秀理论宣讲公众号、全国百名网络正能量榜样、全国 100 个最佳志愿服务组织等十多个国家级、省级荣誉。


小叶是第一位被网络上的文章所吸引,进而搜索微信公众号,按图索骥主动找上门来的志愿者。28 岁的他 , 是宁德一所学校的老师。“看到‘学习大军’的文章,我发现许多 80 后、90 后 都在积极地思考当代中国的问题。为什么我不能为这伟大的事业尽一点绵薄之力呢?”


“学习大军”不断吸引着热忱的志愿者加入,从最初的 2 名成员,逐步发展到现在包括“宁德市理论宣讲轻骑兵”“宁小团”学习志愿者等共计 3400 多人。要保证如此庞大的草根志愿者队伍的良性运转,必须依靠一套完善的运行管理制度。


目前,“学习大军”下设编辑、评论、故事、诗词、书法、综合、网站等 12 个小组,通过建立健全一系列内部运行管理制度,确保团队运作规范有序高效。


比如建立值班制度,由志愿者轮流值班跟踪新闻,收集写作素材,拟定写作提纲,交由总编辑审定后再进行学习评论撰写;建立“三审三校”制度,严把政治关;建立例会制度,每周五召开例会,点评交流总结;建立宣传制度,扩大学习覆盖面和影响力;建立公众号编辑制度,专人负责编辑、校对,按时发布;建立网站管理制度,各个栏目责任落实到人;制定网站管理例会、网站专用编辑电脑管理、技术人员工作和网站值班等制度,确保网络安全。


“除了完成工作, ‘学习大军’也是志愿者尤其是年轻志愿者正三观、学习党的创新理论的好平台。”“学习大军”总编辑阙庆安表示,要通过不断建立健全组织制度、学习制度,来培养和提高志愿者队伍素质能力水平。


比如定期召开学习例会、开设专题写作讲座、专题解读习近平总书记著作;订阅多种时政报刊和书籍,鼓励志愿者广泛涉猎各方面知识;开展“结对帮扶”,以写作基础好、领悟力强的骨干成员“传帮带”能力稍弱的成员,互学互助、共同进步;开展文章阅读量评比,开展演讲比赛,营造“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以此促进志愿者之间进行良性竞争,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这些做法有效提高了志愿者的整体素质,7 年时间,他们共培养了30 多名志愿者考上公务员、教师、企事业单位。


而这,也是当初阙庆安取名为“学习大军”的初心:“学习”,即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胸怀品格、精神作风、思想方略,学习一切有关个人进步、国家发展的知识;“大军”,就是动员亿万人民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向上向善的知识,汇聚正能量,助力共圆“中国梦”。



上海黄浦:直抵人心的“四话”传播




“一起来‘打卡’黄浦红色地标,探寻党的诞生地留下的光辉记号。第一站,我们来到《新青年》编辑部旧址,新文化 运动‘赛先生’和‘德先生’是先锋斗士,多少爱国青年仁人志士为此奋斗努力,为中国共产主义道路探索提供思想动力……”

这段说唱歌词出自《黄浦·红色印迹》,动感的旋律,流畅的歌词,满屏的历史痕迹,把人们带回20 世纪 20 年代那段烽火硝烟的岁月。歌曲以两位青年寻访中共一大会址等黄浦红色地标、红色遗迹为主线,通过中国风的说唱音乐形式,让更多人了解黄浦这片热土上的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展现了青年一代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凝聚红色力量的新时代精神风貌。

这是上海市黄浦区把握网络传播规律,讲活讲好党的创新理论和党史故事的一个鲜活案例。

近年来,黄浦区坚持探索适应网络传播特点的理论宣传方式。尤其是“四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组织开展了“沪学互讲,言之有理”基层理论宣讲短视频、微视频征集、评选和展播活动,一系列主题鲜明、正能量充沛、让人耳目一新的理论宣讲作品在互联网上“处处开花”,网友纷纷点赞。


  • 黄浦区白领宣讲团成员俞嘉炜用青年喜闻乐见的魔术表演,创制时长 1 分 14 秒的短视频《新中国“魔力”巨变》,反映新中国成立 70 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懈奋斗,取得举世瞩目伟大成就的沧桑巨变,展现新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 半淞园路街道市民理论宣讲团成员王美德通过歌声唱响为民初心,他在带领和引导社区群众共唱《江山》的过程中,结合疫情防控,向群众宣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通过边唱边讲的形式,把党的创新理论以社区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表达出来,既有温度又有高度;


  •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淮海中路街道群众理论宣讲团成员傅静,通过宣讲与动漫相结合的表现形式,讲述陈望道专心致志翻译《共产党宣言》,蘸着墨汁吃掉粽子的故事,阐释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到的“真理的味道非常甜”的论述……



经过实践,黄浦区总结出一套“四话”传播经验,用“新鲜话、百姓话、知心话、响亮话”凝聚思想共识,努力提升网络宣传成效。


  • 五里桥街道组织开展的百人诵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活动,将每一位党员的宣讲视频通过街道微信公众号进行发布,读出了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鲜话;


  • 南京东路街道与辖区单位“笑果文化”合力打造的情景喜剧《我们家见证过》理论宣讲短视频,通过女婿与岳父聊历史的小品形式,立足讲好南京路上丰富的红色故事,将小人物、大事件、真历史“连珠成串”,讲述了每一个小人物也都是历史的见证者、参与者、推动者的道理,以小见大,致敬历史,通过他们的百姓话,提高了理论宣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


  • 打浦桥街道围绕“从斜三基地到海华花园”,通过亲历者生动形象地讲述斜三地块沪上首块动迁基地居民的小康之路,道出了群众爱听的知心话;


  • 南京东路街道“城市之心”讲师团在南京路步行街上开展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街头宣讲的视频,登上了央视《新闻联播》,讲出了黄浦区基层理论宣讲的响亮话。


贵州遵义:乘“云”而上的理论宣讲




2018 年3月10日,细雨蒙蒙中,一场别开生面的小学生实地宣讲党史活动拉开遵义发布“云上”宣讲的序幕。

“嗨,大家好,我是遵义市老城小学的小小红色义务宣讲员,我叫张瑞凝。你们看到我在哪里了吗?对,我现在就在遵义会议会址……遵义会议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在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历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该活动首次开播就达到观看量 1.4 万人次,点赞量1213 人次,远超实地宣讲的传播效果。

近年来,遵义市创新理论宣讲方式,在“云端”寻路,运用互联网新技术,开设“遵义发布”直播账号,同步到“遵义发布”新浪微博账号,利用网络开展理论宣讲。

一场场生动有趣的“云上”宣讲,通过新媒体平台,跨越时间和空间,及时将党的声音传递给广大网民。

但是,“云上”宣讲只是打通了一条路径,讲什么,谁来讲,是绕不开的两个话题。在“讲什么”方面,遵义市将“云上”宣讲的内容分为两类,一类是把线下的好作品进行加工,再搬上“云”;另一类则是根据不同受众的需求,打造网络原创作品。概括起来就是注重搭配“菜单”,按需配“讲”。根据各大网络平台热搜榜,进行大数据分析,精选老百姓感兴趣的话题,确定主讲“菜单”。

切实做到网络点击率在哪里,宣讲就在哪里;群众关注焦点在哪里,镜头就 对准哪里。比如,2020 年 5月,当发现网民对复学疫情防控问题关注度极高时,“云上”宣讲就聚焦中小学,与网友一起探访复学情况,现场回应社会关切。

在“谁来讲”这个问题上,遵义有自己的一套“号脉开方”的方法。针对不同宣讲群体,打造理论宣讲“网红”,因人施“讲”。针对中小学生,培育了 500 余名“红色义务小小宣讲员”,年仅 10 岁的全国新时代好少年张瑞凝就经常在遵义会议会址通过直播互动,向游客讲述红军故事;面向新青年,“排雷英雄”杜富国、抗疫先进杜富佳兄妹,通过公众号、微博、抖音等方式,弘扬家国情、礼赞新时代。目前,遵义市有百余名理论宣讲“网红”活跃在网上网下,成为历史名城遵义一道靓丽风景线。

自“云上”宣讲正式开播以来,无论是老红军李光讲述《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还是党的十九大代表、花茂村党支部原书记潘克刚讲述花茂村的变迁,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90 后“非遗”传承人杨昌芹讲述脱贫攻坚一线的创业故事,700 余场“云上”宣讲活动,在遵义市基层干部群众中“吸粉”无数,受到热烈欢迎。




浙江余杭:可移动的学习课堂尽在“掌”握




打开手机 App,宣讲视频立即弹出,指尖轻点之间,理论政策随走随听,一个可移动的学习课堂尽在“掌”握……在杭州市余杭区,基层理论宣讲已变得更加高效便捷、更加贴近群众。

为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杭州市余杭区发挥数字经济先发优势,充分运用互联网思维,打造“互联网 +”理论宣讲新平台、新机制、新队伍,使理论宣讲走向大众化、生动化。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进一步用好网络宣讲新模式,累计举办各类线上活动近 2000 场,累计听众 60 余万人次,网络直播观看量达 800 余万人次。

在塘栖古镇,65岁的丰国需被大家称作“江南故事大王”。在身边人眼里,他是个不折不扣的本土民间故事家,最大的业余爱好便是创作故事、讲述故事,用故事传递理论。

年轻时,丰国需负责单位的宣传工作,那时他就开始宣讲党的理论、政策,并用“故事”这种通俗易懂的形式,向职工进行宣讲,深谙用小故事折射大道理的规律。退休后他将“战场”转移到图书馆、农村文化礼堂甚至网络平台。2019 年 4 月,余杭为他专门成立“丰国需宣讲工作室”,让他创作并宣讲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讲过的故事《半条棉被》,深受群众喜欢。

晚上7点,家住余杭区闲林街道云溪村的徐冬结束了一天的忙碌工作,躺在自家沙发上用手机刷起微信。可他看的不是朋友圈,而是一篇名为“指尖课堂”的基层理论宣讲帖。

“指尖课堂”是闲林街道通过“闲林发布”官方微信号推出的一堂网络宣讲课,一月发布两期,徐冬是它的忠实粉丝,他表示:“‘指尖课堂’不像线下的宣讲课,它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只要有手机,随时随地就能看。”

“在哪里讲”“什么时候讲”是当下理论宣讲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余杭搭乘“互联网 +”的翅膀,把理论宣讲阵地“搬”进了群众的手机里。


1619422344274523.png

“我最喜爱的习总书记的一句话”2020年余杭区青年理论微宣讲大赛决赛现场。



据悉,余杭在“学习强国”杭州学习平台首开“基层宣讲 - 余杭好声音”栏目,在“余杭发布”“FM1021余杭之声”微信公众号、“看余杭”App 等两微一端也开辟了“理论达人云宣讲”专栏,打造“永不落幕”的理论宣讲阵地。

相应地,余杭还配套出台《余杭区理论宣讲员评定管理办法》,调动更多宣讲员的积极性,从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等多渠道挖掘宣讲人才,整合各种“语言”优势,通过举办基层理论宣讲骨干培训班等方式,多措并举培育一批受群众欢迎的理论宣讲骨干,使理论宣讲呈现出强大生命力。

一是融合青年语言。用好全区 144 名“双一流”大学毕业生和海外政府雇员人才队伍资源,以“青年说”的方式,围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等主题,用青年声音讲好“中国故事”。

二是善用俚言俚语。全区先后选拔 235 名来自镇街、部门的优秀干部以及 29 名援鄂医护人员参与宣讲,把“普通话”翻译成“地方话”“家常话”,宣讲参与区域治理现代化、支援武汉战“疫”的经历,激发基层宣讲活力,用身边人的事迹感染人。

三是面向国际发声。用好世界文化遗产良渚古城遗址金名片,建设国际人文交流平台,建立高校合作基地和国际研学中心,打造具有国际视野和文化推广能力的专业人才队伍,举办世界考古论坛、“良渚奇妙夜”直播等活动,积极向世界传播“中国好声音”。


来源:《网络传播》杂志

中共河南省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 河南省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邮编:450008   豫ICP备17047339号  技术支持:大河数字
  • 二维码手机站
  • 二维码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