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时间:

当前位置: 首页 > 网络传播 > 传播工作 >

“大象北迁”为何牵动世界的目光

发布时间:2021-06-23

北迁的云南大象引发国内外舆论关注,成为“新网红和“国际明星。国内媒体以丰富生动的全景式描述展现其行程,挖掘人象关系所蕴含的文明内涵。美联社、BBC、NHK等国外媒体先后刊发报道,追播大象迁移剧情。“大象北迁”,如何塑造了中国形象?

中国形象浮现
从自然事件到媒介构建



大象北行本是一起自然事件。

微信图片_20210623160436.jpg

2020年春天,一群来自西南端中老边境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大象开始了它们的漫漫旅程:一路上穿森林、越牧场,访问有人居住的村庄,向北游荡了500公里。


但直到2021年5月,它们出现在了中国媒体和公众、自媒体的视野之中,这场不平凡的旅行才有了生动完整的意义呈现。


中国主流媒体跟踪象群行踪,推出了系列连续报道,在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主流媒体的镜头之下,人们看到象群的种种“奇遇”:闯入村寨痛饮美酒,集体躺平睡觉萌态可掬。


通过无人机拍摄的图片和视频,野生动物的珍贵和大自然的可爱被生动还原,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一幕幕再现:西双版纳州勐海县的亚洲象监测预警中心给予大象24小时科技守护;野象谷“中国云南亚洲象种源繁育及救助中心”的“象爸爸”专业负责野象救助,悉心照料不辞辛苦。

微信图片_20210623160501.jpg

一些媒体溯源大象活动历史,在提供丰富知识的同时,试图为发现象群新的栖息地找到答案。一些媒体聚焦野象监测预警团队、专家和沿线干部群众,围绕北移象群,铺展了一幅接力保护自然生态的感人画卷。


多主题报道相互参照、补充,信息的传递与情感的互动相交织;中国公众、自媒体兴致勃勃地转发这支“奇怪队伍”的各种影像,有关大象的趣闻不断,讨论妙趣横生。


视角广阔有声有色的叙事不仅向世人展示了中国的传播力量、科技实力,还传达出中国人热爱自然、善待生命的文明价值取向和真挚情怀。


通过信息传播构建,象与人美好地相遇——尽管这种遇见是通过人类回避的方式存在的。


象群报道牵动了世界的目光,象群的旅程和去向扣人心弦,北漂象群成为国际社会了解中国的一个窗口,让更多人看到了中国在野生动物保护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真实作为,中国人的文明观、自然观、价值观、发展观愈见清晰


国家形象是国内外公众对国家本身、国家行为及其构成给予的总的评价和认定。国家形象有着自身运行逻辑,具有物质本源性、主观性等特征,也是一个动态、可建构的过程。


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信息传播密切相连,缺乏品质精良的传播很容易发生国家形象的失真或错位,国家形象很大程度上是媒体“社会构建的结果”。


透过象群,中国形象得以浮现。中国人生态保护意识的自然流露,以及理性自觉的行动反应,成为中国社会文明程度的有力诠释,也向世界传递出一种庄严的态度:保护动物和自然生态,中国愿意付出真诚与成本。


围绕人象关系主题讲好“中国故事”



丰富多彩、生动立体的大象北迁报道基于客观真实,围绕人象关系主题从三个方面深入推进塑造中国形象,促进了中国与国际社会的人文交流和爱心连通,实现了“中国故事”的一次别开生面的成功讲述。


抓取行动细节,讲述负责任、有担当的中国政府。


为遏制大象狂野游行,相关政府部门制订了预防事故的种种紧急计划。如云南出动了大批警力24小时监控象群动态,调动配置了夜间观察红外设备的无人机,一路跟随大象行踪;有关部门设置紧急屏障疏散居民,为大象备好的投喂食物规模达到18吨;大象“肇事”所造成的数百万元经济损失,政府联合保险公司买单等。

微信图片_20210623160529.gif

政府实实在在的作为在媒体的报道中得到客观详实的呈现,围绕大象的报道成为政府行动的新闻话语纪实,报道并不凸显政府部门的行政化色彩,而是紧紧围绕新闻动态展开各种公共服务的细节讲述,避开空洞的官话、套话,新闻话语鲜活而有趣,负责任、有担当的政府形象跃然其上。


聚焦普通人的自觉言行,讲述友善仁爱的中国人。


中国人看护大象,就像看护自己的孩子。相关报道争相展现大象北迁路上中国人善良仁爱的动人之举。


因为担心象群一路向北会不适应海拔、气候、植被的变化,不少人根据专家提醒放食引路。尽管大象不为所动,但人们仍然坚持不懈。


6月15日,一微博ID名为“大象旅游团”的网友以个人名义发起15头亚洲象征名活动,他告诉媒体其目的是“宣传大象,同时也让大众了解大象,进一步引起大家对野生动物的重视。”


爱象护象成为中国人的自觉行动和理性选择,官员、村民、媒体工作者、志愿者及城市居民等充满爱心的言行举止,通过社交平台的互动交流或媒体报道传递出来,投射出一个国家文明公民的整体素质和仁爱友善


挖掘知识背景故事,讲述文明有为的现实中国。


大象的北行过程也是知识普及、生态保护观念传播和中国成就展示的过程。报道中有关大象分类、习性、迁徙史等知识刷新了很多人的认知。


近几十年来,中国对云南亚洲象种群采取了有力的保护措施,使其数量由150头左右增长至300头左右。这样的消息,得到了NHK等外媒的广泛转载,有美国媒体赞誉“在中国,野象受到了最高级别的保护”。

微信图片_20210623160634.gif

5月30日,云南森林消防无人机监测小队利用无人机红外功能对象群进行监测。


象群啃食庄稼、破坏房舍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中国人非但没有贸然抵制它们,还给予了宽容的态度,这与有的国家粗暴驱象的行为形成了鲜明对照。


通过报道,更多人看到了中国为保护野生动物所付出的努力,外界头脑中抽象的中国形象变得具体而鲜活,不少外国网友发出了“真不错”“感谢中国”的赞叹。


中国媒体客观真实的叙事化、故事化传播,加深了国人的家国认识,也富有成效地塑造了国家形象。海内外网上网下的广域传播,潜移默化地完成了一次中国形象的推广。


深化故事讲述

夯实中国形象的国际认同




如何阐述中国故事,塑造中国国际形象,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


大象北迁的信息传播,以多主题呈现自然景观和文化理念这样柔和的方式表达文明发展之思,宏大议题通过由小见大的述说变得越来越清晰、明朗,充实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生态保护理念和行动的认知。


立足于脚下的热土和丰富的实践资源,中国媒体以冷静的观察、质朴的描绘,形成了报道矩阵,跨越了非此即彼的观念陈述和价值论断,获得了国际社会的舆论认同、情感连接,中国可信、可爱、可敬的美好形象自然生发。

微信图片_20210623160634.gif

从“大象北迁-生态保护-文明中国这样一个国际社会易于认知、理解和接受的线索出发,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等媒体,针对公众关注做出了深入的探索,对象群北移是否正常、如何引导象群北移、理想的迁居方向在何处、如何减少人象冲突、未来应采取何种方式保护亚洲象等问题加以回应。


但是,也应该看到,就报道的深度和锐度而言,当前的信息传播还有可以提升的空间。


比如,社交媒体上人们对偷猎、气候变化等威胁亚洲象生存的问题深表担忧,有人对于橡胶、砂仁是否会导致热带雨林生态系统遭受破坏,提出了尖锐的意见,但媒体整体上对这类受到关注但尚存有疑问的议题触及较少。


就少数媒体所做出的回应看,也存在笔墨过于简省,全面、深入分析不足的缺憾。“森林郁闭度”“食性改变”等术语仍有待于面向大众做出通俗化的解答,此外,一些重复性的跟风报道,引发了“娱乐化围观打扰大象正常生活”的舆论焦虑。


总体而言,守护15头亚洲象安全迁徙,中国报道富有成效地书写了引发世界共鸣的“中国故事”。


虽然,要将这一故事讲述得更加感人、温暖、圆满我们还需付出更多努力,但无疑,这一传播实践,为中国提升国际传播影响力、提高中国形象的亲和力、夯实国际认同积累了一次经验,留下了精彩的一笔。 


来源:《网络传播》杂志







中共河南省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 河南省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邮编:450008   豫ICP备17047339号  技术支持:大河数字
  • 二维码手机站
  • 二维码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