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未成年人游戏受限后转投短视频,防沉迷治标更得治本
近日,中国音数协游戏工委等单位共同发布了《2022中国游戏产业未成年人保护进展报告》,报告中的数据让很多家长松了口气:未成年人的沉迷游戏问题已经基本解决,75%的未成年人每周游戏时长在三小时以内。但是,令人头疼的问题接踵而来:报告显示,约65%未成年人在游戏受限后,转投短视频平台。
时间回溯到2021年8月30日,国家新闻出版署下发了《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从严格落实网络游戏用户账号实名注册和登录、限制网络游戏企业向未成年人提供服务时长等方面作出了规定。这被业内称为“史上最严”的防沉迷政策。不难看出,施行至今15个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但是,孩子从沉迷游戏抽身转身拥抱短视频平台,引发了家长更多担忧。
当前短视频平台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就其推荐机制而言,为了吸引流量,平台往往采用让人沉浸的推荐模式,人们不知不觉就沉迷其中。就其内容来说,短视频内容参差不齐,很多内容追求噱头,缺乏深度。未成年人由此受到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
首先,未成年人长时间持续观看短视频的不健康用眼行为,威胁着他们的视力健康。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青少年近视率超过50%,近视呈现高发、低龄化趋势。
其次,短视频平台为用户提供符合其特征的个性化推荐,使用户不断接收到其所偏好的信息或视频,不知不觉被困在“信息茧房”里。青少年时期正是个人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样一来,短视频平台可能缩窄孩子的视野,扭曲事实真相,对其情绪、心理健康、幸福感等产生负面影响。
如此看来,对网络游戏和短视频的“防沉迷”限制,颇有一种“按下葫芦浮起瓢”之感。在劳累的学习之余,未成年人也需要适度的娱乐。上述新规实施以后,未成年人玩游戏的行为大大受限,短视频吸引本就好奇心重的未成年人群体也是情理之中。
但不妨从更深层次来分析“沉迷”现象形成的原因。未成年人无论是沉迷网游还是短视频,在一定程度上是家庭问题、教育问题和社会问题的彰显,如亲子关系不好,厌学、抑郁、焦虑,缺乏自主感、缺乏丰富多彩课外活动等因素影响。因此,治标更要治本,找准“沉迷”背后的症结并运用科学手段化解至关重要。
当然,短视频平台要把好未成年防沉迷的第一道关,应当继续加强对短视频内容的审核,掐断误导未成年人的根源,营造健康网络环境。未成年人的家长应该发挥好自身作用,不仅仅是监督者,更是引导者、模范者。放下手机多陪伴孩子,塑造良好的亲子关系,帮助孩子寻找更积极健康的兴趣爱好,从而摆脱“沉迷”。
我们期待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孩子们能够在健康的网络净土中休憩片刻,快乐成长!
(来源:大众日报客户端)